别名:山里红、山里果、酸里红等;始载于《本草经集注》,收录于《本草经疏》、《本草通玄》、《本草求真》等中医著作。
【药性】
微温,味酸、甘;归脾、胃、肝经;
【功效】
消食健胃、行气散瘀、化浊降脂。
【药籍摘录】
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李中梓,味甘酸,性平,无毒,入脾经。主健脾消食,散结气,行滞血,理疮疡。山楂之甘,宜归脾脏,消食积而不伤于刻,行气血而不伤于荡。产科用之,疗儿枕疼,小儿尤为要药。
《本草经解》叶天士,气冷,味酸,无毒。煮汁服,止水痢。沐头洗身,治疮痒。山楂气冷,禀天秋凉之金气,入手太阴肺经;味酸无毒,得地东方之木味,入足厥阴肝经。气味俱降,阴也。饮食入胃,散精于肝,肝不散精,则滞而成痢。山楂味酸益肝,肝能散精,则滞下行;气冷益肺,肺气通调名,则水谷分而痢止矣。沐头者,山楂消滞能去垢也,皮毛者肺之合也,疮痒肺热也;气冷清肺,所以洗之也。
《玉楸药解》黄元御,味酸、甘,气平,入足太阴脾、足厥阴肝经。消积破结,行血开瘀。山楂消克磨化,一切宿肉停食、血癥气块皆除。
【药用价值】
具有消食化积,行气散瘀的功效。主治饮食积滞,泻痢腹痛,疝气痛,瘀阻胸腹痛,痛经,高脂血症。
中成药:大山楂丸、山楂化滞丸等;
方剂、药膳:山楂荷叶饮、山楂子散、山楂益母汤、开胃山楂丸、菊楂决明饮等。
【注意事项】
脾虚虚弱而无积滞、胃酸分泌过多者慎用。